酱香型白酒的七大文化,您知道吗?

酱香型白酒的文化积淀

酱香型白酒,亦称茅香型,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历史底蕴闻名于世。其酱香突出,幽雅细致,体醇厚,回味悠长,清澈透明,色泽微黄,具有较长的历史传承。这种白酒所承载的文化积淀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将详细探讨酱香型白酒的独特文化。

地域文化:赤水河的传奇

酱香型白酒的文化首先与其生长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赤水河,古称安乐水,今名赤水河,是一条生命的长河,从远古淌来,向永恒流去。

赤水河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股勇敢的力量。它源于高原深处,开山劈崖,在高原间拓出一条生命通道,流向滚滚长江。赤水河从云南镇雄出发,流经贵州毕节、大方、金沙、仁怀,猛然向北进入四川古蔺,再蜿蜒返回贵州赤水,在川黔交界的崇山峻岭间,它成就了一首生命的赞歌,润泽着西南大地,滋养着沿岸人民,更成就了辉煌的酱酒黄金地带。

最便宜的酱香型白酒

种植文化:红高粱与小麦的孕育

酱香酒独特的芳香,源自一粒粒红色饱满的红缨子高粱和金色诱人的小麦在西南大地上孕育而生。高粱和小麦在从海拔300米的东部到海拔2000多米的西部地区大面积种植,加上西南独特的气候,成就了高粱的坚硬、耐蒸煮的独特特性。

人们以大米为主,但依然遵循“大季大米、小季小麦”两种种植模式。正是这样的接纳新事物的胸怀,让红色的高粱和金黄的小麦以这种方式回馈这片土地。它们融入山水之间,淌出一股涓涓细流,沿着赤水河一路前行,沿途散播醇香和甘甜。

酿造文化:“12987”的严格工艺

酱酒一代又一代的酿酒人口口相传着一段口诀:“端午制曲、重阳下沙,四时合序,酱香始出,千锤百炼,是为金沙!”这段口诀中的“曲”原料为小麦,“沙”原料为高粱,正是这两种大自然馈赠的天然作物,成就了诠释酱香型白酒的味道。

酱香型白酒最重要的酿造原则,可以概括为“12987”。即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蒸馏。正是这一项项的严格规定,保证了酱香型白酒独特的韵味。

储存文化:时间的沉淀

在时间长河中,赤水河从未改变,留下的只有时代的背影和酱香酒的芳香。于是流传一句谚语:“酒是陈的香”!酱香型白酒将储存的作用发挥得恰到好处,一年一个周期生产出来的酱香白酒并不是马上装瓶售卖的,需要在独特的环境中储存三年以上,通过沉淀、挥发不利因子,产生有益因素,才进行勾调。

酱香白酒的勾调必须坚持“酒勾酒”的工艺,用存放时间比较长的老酒来进行勾调。勾调过程中不能添加其他物质,保证酱香酒的独特芳香都是在陈酿过程中产生。时间给了人们创造奇迹的机会,酱香型白酒的奇迹就是在时间的沉淀中产生的无穷魅力,在科学技术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依然无法完全诠释其中的奥妙所在。

品鉴文化:色、香、味的完美结合

色读酒、闻香知酒、尝味品酒,组成了酱酒的品鉴文化。将样品注入洁净干燥的品酒杯中,在明亮处用眼睛正视与俯视;轻轻摇动酒杯,记录其色泽、清亮程度、沉淀及悬浮物情况(酱酒颜色为无色或微黄,略有固化物),仔细观察酒的颜色、粘稠度、挂杯效果等。

喝少量于口中,使酒液接触舌尖、舌边、并平铺于舌面与舌根,全面接触味蕾,然后再鼓动酒液,使之接触口腔内各部位;品味酒的醇甜、醇厚、丰满、细腻、柔和、谐调、净爽等各方面的情况。2—3秒后将酒缓缓吞下,然后将酒气从鼻腔呼出,以判断酒的回味及刺激性等情况。

茅台酒具有“酱香突出、优雅细腻、味醇丰满、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的独特风味。

养生文化:酒与健康的奥秘

酱酒之饮食功效,与汉代名医张仲景“保胃气,存津液”的主题一脉相承。而且,由于酚类最多,饮用美容功效与干红葡萄酒有异曲同工的作用。酱酒中酯类多,加上酒有行气血、活经络的作用,酱酒经过高温蒸馏和三年以上的陈酿,容易挥发的小分子物质已经通过化合反应生成大分子物质,由于蒸馏高温的作用,能最大限度地排除有害物质。

诗酒文化:酒与诗的交融

酒,是人类物质生产的精华琼浆。从很早时代起,诗与酒就交织在一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诗酒文化”。古代祭祀山川、祖宗和举行朝廷大典,都奉献酒诵颂诗;唐朝在乡试饮酒礼中要诵之诗,称之为“鹿鸣宴”。从宫廷到民间,酒与诗不仅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成为人们一种精神生活的需要。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jiufenlei.com/post/1697.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