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
白酒的璀璨星河中,
酱香型白酒无疑是最耀眼的星辰。它不仅在中国白
酒产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以其独特的香气、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非凡的价值,成为了品酒爱好者们心中的瑰宝。若想领略中国白酒的魅力,
酱香型白酒则是必经之路。
由于宣传推广的不足,许多消费者乃至业内人士对酱香型白酒的了解仍显匮乏。要想成为一名精明的消费者、称职的经营者或合格的销售者,首先需要深入了解
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酱香型白酒以其细腻的香气、醇厚的口感和悠长的回味,赢得了无数酒友的青睐。品饮酱香型白酒,仿佛是在回味青春岁月,感受着熟透粮食的细语呢喃。
酱香型白酒究竟是如何酿造出来的呢?除了地理、气候、水质、原料等外在条件外,古法传统酿造工艺是关键。一瓶
酱香酒的生产过程漫长而复杂,从第一年的端午制曲、重阳下沙开始,经过六轮蒸煮、发酵,至次年9月基酒生产方才结束。七次蒸煮出的基酒需单独窖藏三年,再以酒勾酒,又窖藏一年,直至酱香四溢、扣杯留香,方能出厂。这一过程至少需要五年时间,而且酱香酒不会挥发,越陈越香,市场上常见的5年、10年、15年、20年、50年酱香陈酿也就不足为奇了。
酱香白酒的酿造过程为何要进行七次取酒?哪一次的酒最为美味?这背后有着精妙的工艺和原料的奥秘。酱香酒的用料极为讲究,必须使用贵州仁怀本地产的糯高粱,这种高粱粒小、皮厚、淀粉含量高,才能承受多次蒸煮。外地的普通高粱往往在第五次取酒后就被榨干,只有本地高粱才能完成七次取酒。
下沙的第一步是润沙,用100摄氏度左右的开水清洗高粱,去除杂质并使其吸水。然后蒸煮约两个小时,摊凉后加曲,高粱与酒曲的比例为1:1,但酒曲要分九次加入,每次约高粱的10%。第一次加曲后进行收堆发酵,发酵时间由酿酒师根据温度灵活掌握。第一次发酵完成后,将酒曲铲入窖坑封存,进入窖期。酱香酒的窖坑由石块砌成,用本地黄泥封住,防止透气,窖期中要时常检查,防止干裂进气。一个月后打开窖坑,开始二次投料,重复蒸煮、摊凉、加曲、收堆、下窖等流程。如此周而复始,每月一次,至第二年8月第七次取酒完成。
在七次取酒过程中,第三次至第五次取出的酒最好,称为“大回酒”,第六次得到的酒为“小回酒”,第七次的酒为“追糟酒”。其中三、四、五次出的酒最好喝,一、二次酸涩辛辣,最后一次发焦发苦。但每一次的酒都有其用途,出厂的酱香酒必须经过不同批次酒之间的勾兑。优质酱香酒大师以“酱香”、“醇甜”和“窖底”三种酒体来归纳和区分不同批次的酒。
新酒产生后装入陶土酒坛中封存,形成“基酒”。第一年进行“盘勾”,按照酱味、醇甜、窖底三种味道进行合并同类项,再存放3年。3年后,按照酒体要求进行“勾兑”,即用几种基酒甚至几十种基酒,按照不同比例勾兑出一种酒,形成特定的口味、口感和香气效果。勾兑完成后,最后一项工作是“调味”,加入“调味酒”。调味酒由酒厂用特殊工艺生产,是各家酒厂的核心机密。调味酒味道特殊,每次只添加少量。勾兑、调味完成后,还要继续存放半年到一年,等待醇化和老熟,方能灌装上市。
简言之,一年一个生产周期,包括二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摊凉、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然后四年窖藏。酿造酱香酒是一门精妙、精湛的艺术,是中国乃至世界酿酒史上的一朵奇葩。酱香型白酒的酿造严格遵循三大传统之道:独特的“季节性生产”、与众不同的“长期陈酿”和独具匠心的“高温酿酒”。这也就是酱香酒产量低、品位高、价格贵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