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
白酒的产业版图中,
酱香型白酒以其独特的香气、名声和价值占据着核心地位。若要深入理解中国白
酒,
酱香型白酒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由于宣传推广的不足,许多消费者乃至经营者对酱香型白酒的认识还相当有限。若想成为精明的消费者、称职的经营者或合格的销售者,首先需要了解
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
酱香型白酒因其细腻的香气、醇厚的口感和悠长的回味而广受酒友喜爱。许多消费者认为品
酱香酒仿佛在回味青春,因为酱酒的酿造周期长、工艺复杂,饮酒时能感受到熟透粮食的微妙气息。酱香型白酒是如何酿造出来的呢?除了地理、气候、温度、水质、高粱、酒曲等必要条件外,还需要遵循古法传统酿造工艺。
一瓶酱香酒的生产过程如下:在第一年的端午进行“制曲”,重阳进行“下沙”。将“沙”下窖一个月后,进行“二次投料”,再次入窖,又过一个月的时间,便可蒸煮头酒。如此往复六轮,至次年9月,基酒的生产方告结束。分七次蒸煮出的基酒,要单独窖藏三年,此后以酒勾酒,再窖藏一年,直到悠远独特的酱味出世,扣杯留香的厚重感诞生,方能灌装出厂。此时,已是五年之后。也就是说,酱香酒从备料到出厂,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而且酱香酒不会挥发,越陈越香。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有5年、10年、15年、20年、50年的酱香陈酿,就不奇怪了。
酱香白酒的酿造过程为何要进行七次取酒?最好喝的又是第几次?酱香酒的用料极为讲究,一定要用贵州仁怀本地产的糯高粱,粒小、皮厚、淀粉含量高,经得起多次蒸煮。外地的普通高粱基本取到第五次酒后就被榨干了,只有本地高粱才能完成七次取酒。下沙的第一步是“润沙”,即用100摄氏度左右的开水清洗几遍,不仅可以洗去渣滓,还可以让高粱吸水。然后把高粱上甑蒸煮大约两个小时,散在地上“摊凉”,用铲子不停地翻开,当温度降至35摄氏度左右开始加曲。高粱与酒曲的总体比例1:1,但是酒曲要分9次加入,每次加的数量不一样,平均为高粱的10%左右。第一次加曲搅拌后要进行“收堆”发酵,发酵时间需要酿酒师依据温度灵活掌握,这期间酒糟充分吸纳外围空气中的微生物。第一次发酵完成后,把酒曲铲入窖坑进行封存——进入“窖期”。酱香酒的窖坑是用石块砌成墙壁,否则酱味就不浓了。窖坑要用本地黄泥封住,不能透气,在窖期中要经常检查,时常撒点水,防止干裂进气。大概一个月后,打开窖坑,就要开始“二次投料”,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高粱,继续上甑蒸煮。摊凉后加入曲药,收堆发酵,然后重新下窖。前两次蒸煮原料都不取酒,只为增加发酵时间,裹挟更多微生物。再次度过一个月左右的窖期,开始第三次蒸煮。时间在12月——1月这才开始进行第一次取酒。之后再对酒糟进行摊凉、加曲、收堆、下窖等流程。如此周而复始,每月一次,时间到第二年8月第七次取酒完成。这就是酱香酒酿造过程中的七次取酒过程,当然出厂的酱酒后面还要经过一些流程和工艺,这里就不做赘述了。
这七次取酒过程中那次取得酒最好喝呢?业内人士认为:第三至五次出的酒最好,称为“大回酒”,第六次得到的酒为“小回酒”,第七次的酒为“追糟酒”。其中三、四、五次出的酒最好喝,一、二次酸涩辛辣,最后一次发焦发苦。但是每一次的都有用处,出厂的就必须经过不同批次酒之间的勾兑。优质酱香酒大师以“酱香”、“醇甜”和“窖底”三种酒体来归纳和区分不同批次的酒。新酒产生后要装入陶土酒坛中封存,形成“基酒”。第一年进行“盘勾”,就是按照酱味、醇甜、窖底三种味道进行合并同类项,然后再存放3年。3年后,按照酒体要求进行“勾兑”,即用几种基酒甚至几十种基酒,按照不同的比例勾兑出一种酒,形成一定的口味、口感和香气效果。勾兑完成后,最后一项工作是“调味”,调味的时候要加“调味酒”。调味酒的生产是酒厂用特殊工艺生产出来的,这是各家酒厂的核心机密。调味酒味道特殊,每次只添加少量。勾兑、调味完成后,还要继续存放半年到一年,等待醇化和老熟后才进行灌装进入市场。
简言之:一年一个生产周期,包括二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摊凉、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然后四年窖藏。从上面的工艺流程可以看出,酿造酱香酒是一门精妙、精湛的艺术,是中国乃至世界酿酒史上的一朵奇葩。酱香型白酒的酿造严格遵循的是三大传统之道:一是独一无二的“季节性生产”;二是与众不同的“长期陈酿”;三是独具匠心的“高温酿酒”。这也就是酱香酒为什么产量低、品位高、价格贵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