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O酱香型白酒新国标实施在即为何部分产品不能再称“大曲”白酒?

​​
2025年6月1日,(GB/T 10781.4—2024)将正式实施,取代沿用13年的旧国标。此次修订不仅重新定义了酱香型白酒的工艺核心,更通过标签标识、生产过程控制等规范,推动行业从“品类扩张”转向“品质竞争”。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对“大曲酱香”标签的严格限制——​​部分酱香型白酒将不能再以“大曲”名义流通市场​​。这一变革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行业逻辑?消费者又该如何辨别?


一、新国标核心变化:从“大曲”标签看工艺分野

新国标首次将酱香型白细分为两类:​​“酱香型白酒(大曲)”​​和​​“酱香型白酒(其他)”​​。两者的核心差异在于糖化发酵剂的类型及生产工艺。

酱香型白酒和浓香型白酒的区别
  1. ​“大曲”门槛:高温工艺与原料双限制​
    • ​原料强制要求​​:仅限糯高粱、小麦和水,且需全程使用高温大曲(制曲温度≥60℃,发酵周期≥40天)。
    • ​工艺标准化​​:必须遵循“高温堆积、多轮次发酵、高温馏酒”等传统坤沙工艺,生产周期长达一年,基酒贮存不少于3年。
  2. ​“其他”类别的生存空间​
  3. 允许使用麸曲、混合曲等非高温大曲,原料可扩展至普通高粱,工艺周期缩短(如碎沙、翻沙工艺)。
  4. ​标签限制​​:此类产品仅能标注“酱香型白酒”,禁止使用“大曲”字样,且需标明具体糖化发酵剂类型(如麸曲)。

​行业影响​​:头部企业(如茅台、郎酒)因符合大曲标准将巩固高端地位,而依赖低成本工艺的中小酒厂面临淘汰。消费者通过标签即可识别工艺差异,避免为“伪大曲”支付溢价。

二、为何“大曲”标签成为争夺焦点?

  • ​品质背书与溢价能力​
    大曲工艺因耗时久、成本高(占生产成本的60%以上),历来被视为酱酒品质的象征。新国标通过强制工艺规范,将“大曲”标签与真实品质挂钩,遏制市场滥标现象。
  • ​消费认知的颠覆​
    此前,部分酒企通过模糊标注“大曲酱香”混淆工艺类型。新规实施后,消费者可依据标签直接判断:
  • ​“酱香型白酒(大曲)”​​:传统坤沙工艺,基酒年份透明(如标注“5年”即最低贮存5年)。
  • ​“酱香型白酒(其他)”​​:多为麸曲或混合工艺,成本低、风味偏清淡,适合大众消费。
  • 三、消费者避坑指南:三步识别“真大曲”

  • ​查标签关键词​
  • 合规产品需明确标注“酱香型白酒(大曲)”或“酱香型白酒(其他)”,并注明“固态法白酒”及原料(如高温大曲的小麦)。
  • ​看基酒年份标识​
    新国标要求标注基酒最低贮存年限(如“3年”“5年”),避免“陈酿”“窖藏”等模糊宣传。
  • ​警惕低价陷阱​
    纯粮大曲酱香酒成本约在200元/瓶以上,百元以下产品多为旧标库存或违规勾调酒。
  • 四、行业未来:从“品类红利”到“品质竞赛”

    新国标的实施标志着酱香型白酒进入​​“工艺认证时代”​​:

  • ​产区价值分化​​:茅台镇核心产区因气候、微生物环境优势,大曲酱香酒溢价能力进一步提升。
  • ​技术创新空间​​:允许“其他”类别使用非传统工艺,为风味创新(如果香、青草香)提供合规路径,吸引年轻消费群体[^3
  •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jiufenlei.com/post/945.html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