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人生:有酒有故事,品酒乐趣与文化探索
微醺人生,有酒有故事。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酒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本文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酒的奥秘,从酿造到品鉴,揭开酒类知识的神秘面纱,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享受品酒的乐趣,领略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品味一瓶上乘的酒,无疑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抹美妙风景,而深入了解酒背后的知识,同样令人乐在其中。关于酱酒的“精髓知识点”,你掌握了几条呢?
酱酒的四大类别
1. 坤沙酒
坤沙酒,即传统意义上的正宗酱香型白酒,严格遵循茅台酒的古法酿造,历经10个月的漫长周期,出酒率低但品质卓越。其核心在于“回沙”工艺,原料需经历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并需窖藏三年以上方可出厂。高粱保持完整,破碎率不超过20%,完美契合优质酱香型白酒的国家标准。
2. 碎沙酒
碎沙酒以粉碎的高粱为原料酿制而成,生产周期短,出酒率高但品质一般。无需繁琐的“回沙”工艺,通常经过两三次烘烤即可取完酒液。

3. 翻沙酒
翻沙酒利用坤沙酒第9次蒸煮后废弃的酒糟,加入新高粱和新曲药再次酿制而成。生产周期短,出酒率高但品质较差。
4. 窜香酒
窜香酒则是将坤沙酒第9次蒸煮后的酒糟与食用酒精蒸馏后的产物混合而成,品质低劣,成本低廉,市场上低价酱香酒多属此类,实则难以称为真正的酱香酒。
酱酒的三大经典香气
酱酒香型的确立及三种典型体的发现,归功于茅台酒厂原副厂长、酱酒勾调大师李兴发。他巧妙地将酱酒分为三类:
“酱香”:酱香浓郁、口感优雅细腻。
“窖底香”:以窖底酒醅酿造,带有突出窖泥香味。
“醇甜香”:香味虽不及酱香但醇甜协调。
这三种香型构成了正宗酱酒香型的基石,为酱酒质量的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对酱酒香味和工艺的标准化、规模化及品质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1965年下半年,这一发现得到了轻工部的正式认可。
酱酒53度为佳
传统工艺酿制的新酒多在55度左右,口感较为刺激。但经过3年以上的储存,有害成分逐渐挥发,酒精浓度略有降低,此时酱酒的风格更加典型,酒体更加稳定,因此53度成为酱酒成品的最佳度数。
53度的酒精浓度下,水分子与酒精分子的结合最为完美,有利于酱酒长期存放后依然保持浓郁的酱香。
酱酒颜色并非越黄越好
许多酒友误以为酱酒的颜色越黄代表年份越老、品质越好。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这一点,通过添加人工合成色素来欺骗消费者。
虽然优质酱酒确实会随时间增长而变黄,但颜色并非判断品质的唯一标准,需警惕人为造假。
品鉴酱酒为何搭配矿泉水
酱酒度数多在53度以上,初尝时可能难以接受其刺激性。搭配矿泉水可以有效缓解这种不适感,让口腔和喉咙更加舒适。
矿泉水还能提高味觉系统的敏感性,帮助品尝到酱酒口感的变化。多喝水还能稀释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延缓醉酒。
酱酒的三高三长工艺
“三高”指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馏酒。酱酒的制曲温度高达60度以上,整个发酵过程温度比其他白酒高1015度,为微生物群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环境。高温馏酒则能有效去除酒液中的有害物质。
“三长”指制曲时间长、生产周期长、储藏时间长。酱酒从储存到制作,仅制曲一步就需半年以上时间,整个生产周期长达一年,储藏时间更是长久。
酱酒为何选用土陶坛存放
土陶坛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使空气中的氧气进入坛内与酒产生“微氧循环”,加速酒的酯化、氧化、还原反应,促使酱酒在贮存过程中不断陈化老熟,口感更加柔和、适口。
酱酒为何不用透明瓶装
不透明的酒瓶可以避光,有利于酱香酒的长期陈酿。酱香型白酒的酒分子活跃,且酸类物质较多,直接影响其口感。阳光直射会导致温度升高,使酸类、酯类物质变质,影响酒水口感和品质。
酱酒也需精心勾调
一瓶优质的酱酒,离不开精心的勾调。勾调并非向酒中掺水、酒精、香精等物质,而是将不同年份、轮次、风味特点的基酒进行组合和调味,以平衡酒体,保持酱酒的独特风格。
酱酒工艺复杂,勾调过程涉及多个步骤,由专业勾调师把控。
好酱酒需适当醒酒
酱酒在贮存过程中,刺激性气味分子和酒精味逐渐挥发和稀释。开瓶后适当醒酒,可使酒体温度恢复到室温,醇、酸、酯、水等分子发生聚合反应,释放出优雅香气,口感更加细腻。
适当醒酒还能缓和酱酒的刺激性,让更多人适应其独特风味。
PREVIOUS CHARACTERS
酩人·往期人物
微醺人生,有酒有故事
酩阅与志趣者同行,投稿、约稿、交流请联系:me@sungoosz(小酩同学)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酩阅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进酩阅酒友交流群
加微信:xi9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