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仪的基本原理与组成详解
一、气相色谱仪的基本原理
色谱法,又称层析法或色层法,是一种基于物质溶解性和吸附性等物理化学特性的分离方法。其核心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作用的差异进行分离。
以气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法称为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简称GC)。气相色谱是一种机械化程度极高的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小分子量复杂组分物质的定量分析。
流动相与固定相
在气相色谱中,流动相被称为载气,是携带样品流过整个系统的流体。常见的载气包括氢气、氮气和氩气,其纯度要求达到99.999%以上,且化学惰性好,不与待测组分发生反应。
固定相则是静止不动的相,通常包括色谱柱中的担体、固定液或填料。固定相的选择对分离效果有重要影响。
二、气相色谱仪的组成
气相色谱仪主要由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及温控系统、记录系统组成。以下是各部分的详细说明:
1. 气相色谱仪的气路系统
气路系统是气相色谱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气源、净化干燥管和载气流速控制装置。它是一个载气连续运行的密闭管路系统,确保载气纯净且流速稳定。

载气的选择对分析结果至关重要。常用的载气有氢气、氮气和氩气,纯度需达到99.999%以上。选择载气时不仅要考虑分离效果,还要考虑待测组分在不同载气条件下的检测器灵敏度。
气密性、流量监测的准确性及载气流速的稳定性都是影响气相色谱仪性能的关键因素。
2. 气相色谱仪的进样系统
进样系统主要包括进样器和气化室两部分,用于将样品引入色谱柱进行分析。
(1) 进样器
根据待测组分的相态不同,采用不同的进样器。液体样品通常使用平头微量进样器,而气体样品常采用旋转式六通阀或尖头微量进样器。固体试样一般先溶解于适当试剂中,再以液体方式进样。
(2) 气化室
气化室通常由一根不锈钢管制成,管外绕有加热丝,作用是将液体试样瞬间完全气化为蒸气。气化室的热容量需足够大,且无催化效应,以确保样品在气化过程中不分解。
3. 气相色谱仪的分离系统
分离系统是气相色谱仪的核心部分,负责将待测样品中的各个组分进行分离。它主要由柱箱、色谱柱和温控部件组成。
色谱柱主要有填充柱和毛细柱两类,柱材料包括金属、玻璃、融熔石英、聚四氟乙烯等。色谱柱的分离效果受柱长、柱径、柱形、柱填料种类及操作条件等因素影响。
4. 气相色谱仪的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将色谱柱中分离后的组分按浓度变化转化为电信号,经放大器后传送至记录仪,最终绘出色谱流出曲线。
检测器的性能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根据检测器的响应原理,可分为浓度型检测器和质量型检测器。
(1) 浓度型检测器
测量载气中待测组分的瞬间浓度变化,如热导检测器(TCD)和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2) 质量型检测器
测量载气中待测样品进入检测器的速度变化,如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和火焰光度检测器(FPD)。
5. 气相色谱仪的温度控制系统
温度控制对气相色谱仪的分离效能、检测器灵敏度和稳定性至关重要。温度控制系统的主要对象是气化室、色谱柱和检测器。
恒温和程序升温是两种主要的温度控制方式。
(1) 恒温控温方式
适用于沸程较窄的简单样品,如简单的气体分析和液体样品分析。
(2) 程序升温控温方式
在一个分析周期内,色谱柱温度随时间由低温到高温呈阶梯式变化,使沸点不同的组分在最理想温度下流出,从而改善分离效果并缩短分析时间。适用于沸程宽的复杂样品。
6. 气相色谱仪的记录系统
记录系统主要用于记录检测器的检测信号,并进行定量数据处理。部分气相色谱仪配有电子计算机,可自动测量色谱峰面积,提供定量分析的准确数据,并自动进行数据分析。
三、气相色谱仪的分析流程
气相色谱仪的分析流程如下:
载气由高压钢瓶中流出,经减压阀降压后,通过净化干燥管净化,再经稳压阀和流量计,以稳定压力和恒定速度流经气化室,与已气化的样品混合,然后输送至色谱柱进行分离。分离后的各组分依次进入检测器,检测器将组分的浓度或质量变化转化为电信号,经放大后在记录仪上绘出色谱流出曲线。
通过分析色谱流出曲线上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或峰高,可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本文转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