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酒生产工艺详解
酱酒的生产工艺极为复杂,涉及原料、窖池、用水、勾兑、储存等多个环节。一瓶合格的酱酒必须经过30道工序、165个工艺环节,按照一年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的工艺酿造而成。
这一严谨的工艺流程确保了酱酒独特的风味和品质。为什么要进行七轮次取酒呢?每一轮次取酒的酒体又各有着怎样的特点与区别?下面将详细阐述。
一轮次酒:糙沙酒
一轮次酒,又称糙沙酒,是酱酒酿造过程中真正开始取酒的轮次。这一轮次的取酒时间通常在每年的十二月和次年的一月份左右。
特点与区别:
一轮次酒的酒体甜而生涩,略带生粮食味和生涩味。虽然口感较为生涩,但它是整个酿造过程的起点,为后续轮次的酒奠定了基础。
二轮次酒:回沙酒
第二轮次酒,又称回沙酒,相较于一轮次酒,酒体更加甜润,后味干净,略有酸涩味。
特点与区别:
这一轮次的酒精浓度在54.5%vol之上,是展现酱香型白酒风味的开始。回沙酒的甜润口感和干净的尾味,使其在酱酒勾兑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轮次酒:主体香味的重要轮次
第三轮次取酒通常在每年的4月份左右。这一时期天气回暖,气温升高,空气中活跃着大量丰富而独特的微生物群,为酱酒的生产酿造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生态环境。
特点与区别:
三轮次酒的酒质量醇和,尾净,酱香味明显。它是七个轮次中产量较高的一轮,酒香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是构成酱酒主体香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轮次酒:大回酒之一
第四轮次取酒是在第三轮次取酒后的一个月,时间在每年的5月份左右。这一轮次的酒与第三、第五轮次的酒共同称为“大回酒”。
特点与区别:
这一期的酱酒酒体无色透明、无悬浮物,以酱香味突出、酒味醇厚、后味绵长的风味特点而著称。酒精浓度趋于52.5%vol左右。
五轮次酒:大回酒之一
第五轮次酒,取酒时间接近端午时节,在每年的六月份左右。

特点与区别:
这一期的酒酱香优雅且焦香明显,带有淡淡的辅料气息。其酒精度数在52.5%vol之上,是酱酒中带有典型风味的重要轮次,被誉为“大回酒”之一,在酱酒勾兑中占据重要位置。
六轮次酒:小回酒
第六轮次酒又称小回酒,是继第五轮次后取出的酒。
特点与区别:
这一期取出的酒酱味明显,后味长,附带焦香味。取酒的酒精浓度在52%vol之上,是酱酒风味逐渐成熟的标志。
七轮次酒:追糟酒或丢糟酒
第七轮次取酒是整个酱酒酿造中的最后一次取酒。此时,糯高粱的支链淀粉基本被消耗殆尽,标志着酱酒的酿造生产已接近尾声。
特点与区别:
第七轮次的酒也被称为“追糟酒”或“丢糟酒”,其特点是无色(微黄)透明,酱味明显,焦糊味突出。与其它轮次的酒相比,尾糟酒醇和、焦香味重,微苦,具有独特的风味。
黔茅酒的酿造工艺
黔茅酒,恪守古法、遵循时节。严格按照“端午制曲、重阳下沙”传统,经足年酿造、两次下沙投料、九次蒸煮、八次高温堆积发酵、七次取酒,长时间酝酿而成。
酒体醇厚细腻、酒香丰满优雅。每一轮次取酒的酒体都经过精心调配,最终形成独特的酱酒风味。